對話《對話瑞吉歐》:閱讀、翻譯與思考
我們在閱讀《對話瑞吉歐》這本書的時候提出許多問題,而在探索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新的、尚未翻譯成中文的重要資料,就想把它們介紹給中文讀者,因此有了其中的幾篇很長的譯文。總之,這本電子書裡的文章都是圍繞《對話瑞吉歐》展開的。因此我們將這本書命名爲《對話〈對話瑞吉歐〉——閱讀、翻譯與思考》。
我們在閱讀《對話瑞吉歐》這本書的時候提出許多問題,而在探索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新的、尚未翻譯成中文的重要資料,就想把它們介紹給中文讀者,因此有了其中的幾篇很長的譯文。總之,這本電子書裡的文章都是圍繞《對話瑞吉歐》展開的。因此我們將這本書命名爲《對話〈對話瑞吉歐〉——閱讀、翻譯與思考》。
從 13 世紀開始,北方地區普遍都有一定程度的公民自治,而南方地區則長期處於專制統治之下。即使意大利於 1871 年完成南北統一,並在「二戰」之後實行民主制度和地方自治,但是幾個世紀發展積累起來的地區差異,仍然明顯導致二十世紀後半期的發展表現。
羅賓遜爵士這本書正是想帶著大家——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學生還是早已工作的自主學習者——去看看整片樹林。他向我們展示了一系列極其豐富多元的視角來思考教育,從人類起源到進化,從文明發展到科技進步,從腦科學到生物多樣性,從工業革命到再生農業,當然還討論了與教育有關的經濟社會因素,以及教育應當幫助學習者培養的核心能力等話題……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讀完原著的時候就感嘆:啊!這才是思考和討論教育應有的角度與高度。
要理解「瑞吉歐教育經驗」是如何形成的,就必須理解「二戰」之前支撐意大利社會的政治哲學,因爲這種教育經驗完全是在這個國家的政治環境之中成長起來的。對那些生活在瑞吉歐・羅馬涅地區的人而言,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形塑了瑞吉歐教育經驗,這兩種意識形態就是受到普遍認可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遭人憎惡的法西斯主義。
在我看來,Gopnik 這篇學術隨筆非常符合我心目中那種「不務正業的學術」:出於個人生活原因或者生命探索的熱情,用學術的思路和方法,去做自己本職研究之外的一些事,並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意外收穫。某種程度上講,我翻譯她的文章,也是在做不務正業的學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