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記2025年4月讀書,大都未及讀完,延至5月繼續。
一、劉世南《在學術殿堂外》,九州出版社,2018年
作者另有一書《師友偶記》,談本書書名由來:
這有兩層含義:其一,孔子曾說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和錢鍾書等學人比,我未曾升堂,只能站在堂外。其二,和製造文化垃圾者,以及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名流比,我羞與爲伍,他們在殿堂內,我自甘站到殿堂外。
又自道寫作初衷:
因爲看到這些年來,「上以利祿勸學術」,使得學人急功近利,學風日益浮躁,從而文化泡沫和垃圾層出不窮,長此下去,簡直要斷送學術研究的前途。所以我要大聲疾呼:「勿以學術徇利祿」。
二、劉世南《師友偶記》,九州出版社,2018年
作者自道:
本書近似《國朝漢學師承記》,是學術性的,可做現當代學術史、思想史的資料。
又道:
本書所謂「師」,沒有一個是我受業的老師,他們實際是我的朋友。但其中不少人在我心目中是以師禮事之的。
於書中自陳寫作《在學術殿堂外》之動機:
寫《在學術殿堂外》,則是反映現代或當代知識分子對民主和法治的追求。
無怪乎《師友偶記》結尾處引一首《乙未端陽前一日謁胡耀邦墓》。
三、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非爲研究詞學,亦非研究夏老,僅作「知人論世」之功而已。全書逾千頁,由1948年至1965年,料需數月以畢,另有札記略評之。
四、錢鍾書《宋詩選注》,三聯書店,2002年
葛兆光教授言:
比起那些照本宣科、四平八穩、平庸有餘而個性全無的注本來,錢注宋詩實在有味道。錢先生對宋詩的深刻洞察和細心體驗,寫在前言、小傳和註釋中,那裏面的敏銳、風趣和淵博,讓我這樣的後輩很佩服。(《唐詩選注》)
如錢注宋詩之晏殊小傳,論及「摹仿」,默存翁以其特有之「錢氏幽默」略作譬喻:
文藝裏的摹仿總把所摹仿的作家的短處缺點也學來,就像傳說裏的那個女人裁褲子:她把舊褲子拿來做榜樣,看見舊褲子扯破了一塊,忙着照式照樣在新褲子上剪個窟窿。
某日午後,涼風習習,與眺兒坐於樹下,余舉此喻,僅及「把舊褲子拿來做榜樣」句,眺兒即明其意,道出後句。余由此益知譬喻之妙也!
五、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2013年
近日不讀史,只讀詩,乃見自然與性情矣。
六、王靜芝《詩經通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
此書啓予甚深者,乃其自敘中言:
不論其爲舊說,抑爲新義,愈演愈繁而愈紛紊……於是說《詩》之書,或過於繁富;或過於專精;或擇句尋字,別作釋言;或略抒己見,隨筆議論。其中雖有精到之處,而初學者徒見其浩繁紛歧,無從尋繹。
蓋古人之於傳注,或以爲學者早有根柢,不必多所辭費;或自炫其學,旁徵博引。而時至今日,學科滋繁,讀者兼顧乏力,甚望求之簡明,得其肯要。若探賾鉤玄,窮理究竟,爲專家學者之事,非人人之所必爲。
又《凡例》言:
字句之註釋,以簡潔明朗爲主……若採新義,則於每章解說之後另附案語。亦不在句間註明出處,以免字數太多,於句間增加紛擾。惟此案語只略加說明,不多徵引。
本書爲節省字數,又爲使讀者易解,採用淺近之文言。
凡此皆可爲余所借鑑。
七、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九州出版社,2016年
余於大學期間,嘗讀此書,感動不已,欲譯爲白話,使之廣佈,而終不行。二十年後重讀,心境已然不同。
八、曾昭旭《王船山及其學術》,1977年
此爲曾先生博士畢業論文,全書逾600頁,手寫而成。
九、曾昭旭《愛情是什麼東西》,報端專欄,彙爲電子書,可於 z-library 尋之
常讀常新。
十、曾昭旭《讓沉睡的愛情甦醒》,聯合文學,2019年
今春赴臺,訪曾先生,得贈此書,相見恨晚。
又觀日本電影《日日是好日》《完美的日子》,當另記之。
最后修改于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