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讀中山大學陳永正教授的《詩注要義》,見到一篇「奇怪」的序言,而且還是三篇序言當中的第一篇。說它奇怪,是因為它雖然只有短短兩頁,卻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用來批評當代幾位學者的錯誤。
這幾個錯誤值得特別分享一下:《嚴復集》整理者不看《社會通詮》原書,以致斷句標點錯誤。北大儒學院教授干春松引用《嚴復集》,卻不知其中斷句標點錯誤。另有學者李新宇著《盜火者嚴復》,同樣引用《嚴復集》的錯誤標點版本卻不自知。序言作者因此感嘆道:「可見現在的學者讀文言文的能力多麼差。」
我當然理解這是序言作者為了彰顯陳著的學術價值,但看到在序言裡這樣指名道姓、咬文嚼字地批評人,還是頗感驚訝。當時就很好奇:這位序言作者是誰啊?
文末書名:「九二老人劉世南」,序言作於2015年。
於是我就找來劉世南的書《在學術殿堂外》和《師友偶記》,看了幾篇文章才知道,他老人家幾十年來都在批評這個現象:現在的學者讀書太少,文言文能力太差。他有一篇文章《刊謬難窮時有作》,其中具體指出多位知名學者書中的錯誤,包括余英時、趙儷生、葛兆光、周振甫等。談到余英時的時候他說:
我覺得余氏才氣縱橫,而傳統文化修養總嫌不足,要能像其師錢穆那樣根柢深厚就好了。
劉老2021年以百歲高齡去世,江西師範大學的訃告裡稱他是「本校副教授」。他的正式學歷只是高中一年級肄業,文言文和傳統文化功底都來自家學。他的父親是晚清秀才,他從小跟著父親讀書、背書,背誦了十二年的文言文,四書五經都能成誦。「文革」結束之前,他都只在中學任教,1979年,56歲才進入大學當老師。
看他的很多篇文章,非常注重基本功,注重背誦。比如他說:
我自己一生讀書,對最重要的根柢的書,必定背誦……背誦,不但能使你熟悉文本,而且能激發出你的靈感,你會聯想到很多看似無關其實有用的知識。
又說:
注釋不是依靠工具書就能做好的,關鍵在於讀書。也就是說,根柢必須深厚紮實,否則必然是盲人摸象、郢書燕說。因為很多東西是工具書上查不到的,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要查,也不知道怎樣查。
看過他的這些文章,我才理解他為何要給《詩注要義》寫那樣一篇序言。
最后修改于 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