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靜遠《漢字王國》讀後
原文 Taiwan's strategy,簡體中文譯文變成「臺灣當局的陰謀」。

石靜遠(Jing Tsu)新書 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中文譯本《漢字王國》。

一、真理部扭曲的翻譯

簡體中文版譯者林華,在聯合國總部擔任翻譯超過三十年。本書最後一章《數字時代的漢文化圈》,講到七八十年代東亞各國制訂「漢字字符集」的歷史,其中有很多競爭。仔細看這一章的簡體中文翻譯,就會發現譯者(或者真理部)如何扭曲英文原文。且舉兩例:

原文:

Their goal was to give Taiwan a prominent international platform, and they feared the PRC would protest or intervene if it realized Taiwan’s strategy.

簡體中文:

他們企圖使臺灣在一個重要的國際平臺上獲得合法地位,所以他們害怕一旦中國大陸意識到臺灣當局的陰謀,會提出抗議或出手干預。

明眼人都能看出:

原文 Taiwan’s strategy,到了簡體中文裡變成「臺灣當局的陰謀」,是不是非常熟悉的詞組?「臺灣當局」是中共官方規定的「涉臺用語」,對應的英文是 Taiwan Authorities. 而英文 strategy 並沒有中文「陰謀」的意思。黨國的洗腦真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原文:

even though officially it was not a national standard—because Taiwan was not recognized as a nation.

簡體中文:

儘管它不是官方的國家標準,因為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

就算要符合「一個中國」論述,Taiwan was not recognized as a nation 也可以有更合適的翻譯吧,何必直接說成「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

二、最早研究方言者並非許慎

本書第一章《推動官話革命,統一全國語言》有一處錯誤。作者說:

公元一世紀,一位名叫許慎的學者最早對地區方言做了研究。他不畏辛勞,調查了人們日常口語的不同形式。這位早期詞典編纂者費時二十多年(英文版說是27年),根據他與從帝國四面八方來到京城的兵士和官員的談話列出了大約9000個字條。

此處應是揚雄(字子雲),而非許慎。

《方言》是中國最早記錄方言的著作,據說作者就是西漢學者揚雄。——也有學者認為作者不是揚雄,但像戴震、王國維等學者都認為就是揚雄。最早提出揚雄著《方言》的是《風俗通義》,其序言說:

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及嬴氏之亡,遺脫漏棄,無見之者。蜀人嚴君平有千餘言,林閭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揚雄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發明,猶未若《爾雅》之閎麗也,張竦以爲懸諸日月不刊之書。

不知道《漢字王國》作者是根據什麼材料寫成許慎的。若由翻譯這本書,一定會寫「譯者註」,說明作者原文有誤,正確的應該是揚雄。

三、晚清士人救國心切

第一章主要講王照的故事。王照,字小航,曾參與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又與康梁不合。他主要研究和推廣「官話合聲字母」方案,是最早提倡統一官話的人之一。「官話合聲字母」啟發和影響後來章太炎發明的「注音符號」。

王照結束日本流亡、回到中國之後,住在親戚嚴修(南開學校創始人)家裡,整日鑽研漢字拼寫方案。有一天嚴修向王照介紹了一本書,讓王照茅塞頓開。這本書是清朝康熙年間官方編修的《音韻闡微》,它仍然用反切注音法,但和傳統《廣韻》系統的反切不一樣,它不需要把兩個不同的字分開重組(比如,東,德紅切),而是加入滿語發音,使用一種「合聲」法,上字下字急讀,就可以直接讀出這個字,比如「東」的新反切就是「都翁切」。這種「合聲」法讓王照大受啓發,他制訂的「官話合聲字母」方案也很快推出第一版。

這段故事裡讓我驚訝的是,王照是清朝進士,而且已經思考鑽研官話拼寫方案好幾年,竟然不知道《音韻闡微》這本書。《音韻闡微》雖然不是科舉考試書目,但肯定也不是無人問津的生僻書,它可是清朝皇帝發起的文化工程。沒讀過一些基本的書,就開始制訂一套官話字母和現代漢語,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當時那些人心中真的着急啊,真實的亡國危機,真實的救國熱情。用書中的一句話說就是:

19世紀下半葉,中國官員知道歐洲各國成功地用本國語替代了拉丁語,於是對漢語的口語和文言之間的巨大差別愈加擔憂。字母語言被贊為現代社會的火車和汽車,而漢語文字卻被比作遠遠落後的老牛破車。

四、簡體字和簡化字

本書第五章《簡體字與現代拼音的誕生》,大陸譯者林華似乎不清楚「簡體字」和「簡化字」的區别。

譯文:「直到1935年,專家們才向教育部提出了324個簡化漢字的正式提議。」

勘誤: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包含324漢字的方案,叫作《第一批簡體字表》,而不是「簡化字」。

引用該表序言(教育部令第一一四〇〇號)內容說明其擇字原則:

  • (一)依述而不作之原則;
  • (二)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
  • (三)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表後又附說明:

  • 一、本表所列之簡體字,為便俗易識,且適於刊刻計,故多採宋元至今習用之俗體。古字與草書,間亦採及。
  • 三、左列三種性質之簡體字,皆不採用:其中第3條:偶見之簡體字尙未通行者,如「漢」作「汉」,「僅」作「仅」。

可知1935年《第一批簡體字表》只是整理古字、草書和宋元以來的俗體字,也就是「述而不作」,不像1950年代由毛澤東授意且施壓之下的那種人為簡化。

譯文:「1954年末,委員會完成了官方文字簡化計劃的第一稿。次年1月,798個簡體字正式推出。」「經委員會仔細審視後得以保留的簡體字被廣為印發。」「隨著簡體字和拼音雙管齊下,文盲率開始下降。」

勘誤:這幾句裡的「簡體字」都應該是「簡化字」。

1949年之後,中共文字改革學者最早提出的也是「述而不作」原則,制訂的《漢字簡化方案》就是基於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但毛澤東對此並不滿意,這才有了後來那些「簡化」字,很多都是人為簡化,而非沿用歷史上的俗字。

1955年,中國教育部發出《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1956年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其中說:「漢字簡化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漢字簡化第一表所列簡化漢字共230個」,在這個決議裡,找不到「簡體字」這個字眼。1964年,文字改革委員會發佈《簡化字總表》。以上這些重要的官方文件用的都是「簡化漢字」「簡化字」,而不是「簡體字」。

五、作者是否迎合中國

《漢字王國》很多部分的論述和用詞,給我一種迎合中國政府文化論述的感覺。果然,在臺灣「博客來」網站看到一篇很長的批評,其中一條就說本書迎合中國。批評者說:

至於描寫數位化的段落,作者極大篇幅書寫中共官方的「748工程」,如何在技術落後、西方圍堵的狀況下發展出華光一號(1981)。卻未提及倉頡輸入法(1978)、倚天輸入法等在台灣更早發展出來的輸入法。尤其倉頡輸入法以漢字的「形」做輸入基礎元素,在同樣使用繁體字但使用不同語言的香港、澳門,都有大量使用者。

批評又說:

作者更在後面補述「而拼音給了人民自己的聲音」。事實上,拼音和民主化根本是兩回事。這些大鳴大放的知識分子過不久,就紛紛遭受政治迫害、下鄉勞改。而各地的語言、聲音,也隨著普通話的推動而式微。

作者強調了網路上中國漢字資料的豐富,並說漢字築起來一道數位長城,褒揚了中國的騰訊語言AI模型。作者將資料量大和技術進步做連結,卻不提數位長城實際上來自言論管制、數位極權。


上次修改於 2025-02-15

此篇文章的評論功能已經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