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賓四先生看到共軍渡江公告才決定離開嗎?

坊間一直有種說法:史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有某種先見之明,他在 1949 年看到共軍渡江公告之後,便決定離開中國大陸。因此才能免於 1949 年之後種種政治運動之迫害,傳揚中華文化於海外,並享高壽以終。

這種說法不僅出現於視頻網站的說書先生口中,甚至知名學者的文章當中也可以看到。比如王焱(曾任《讀書》雜誌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在《文體學與論世知人:一則頗堪玩味的往事》當中就說:

錢穆先生是史學大師,文章一道,爲其餘事,但是他素來強調「未有深於學而不長於文者」,所以在古文辭方面也造詣頗深。他的回憶錄《師友雜憶》中曾記述了一則往事,頗堪玩味。1949 年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越過天塹長江,開始向江南挺進,知識分子面臨去與留的兩難抉擇。以研治古典文學著名的錢基博先生的孿生兄長錢基成,勸錢穆留下來。錢穆問,君治古文辭,看軍隊渡江的那篇佈告,有無大度包容之氣象?基成先生不語。我們現在知道,那篇文告正出自毛澤東的手筆。

王焱老師這篇文章本爲說明文體學與知人論世,重點不在考察史實,於細節處多有可商。

《師友雜憶》第十四篇《昆明五華書院及無錫江南大學》載:

徐州既陷,時值春假,適廣州有一華僑大學來函相招,余遂決意暫避。時共黨廣播稱榮德生爲民族資本家,囑勿離去。榮氏集團中人,亦勸余留校,可隨隊同遷。又族叔孫卿乃子泉孿生弟,亦屢勸餘勿離去。言下若於共軍渡江有深望。余告孫卿:「吾叔日常好談論古文辭,不知共軍先後文告,亦有絲毫開國氣象否?」孫卿無以應。然其力勸余如故。余既受多方挽留,臨去只言春假旅行……

可見,當時勸錢賓四先生留下來的不是錢基成(字子蘭,錢鍾書嗣父),而是錢基厚(字孫卿)。與錢賓四先生討論共軍佈告的,也是錢基厚。而且,《師友雜憶》並未提及具體是哪一篇佈告,只說「共軍先後文告」。

又《師友雜憶》第十五篇《新亞書院(一)》載:

民國三十八年春假,余與江南大學同事唐君毅,應廣州私立華僑大學聘,由上海赴廣州。及共軍渡江,上海戰事日緊,政府大部分機關已遷至廣州。

共軍攻佔徐州,在 1948 年 12 月 1 日。共軍渡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共軍渡江之前,錢賓四先生即已離開無錫。因此才有「及共軍渡江」的說法。因此,他與錢孫卿談起的「先後文告」不會是渡江公告。

又《唐君毅先生年譜》(九州出版社,2016 年)「一九四九年」載:

二月下旬,廣州華僑大學校長王淑陶先生約唐先生與錢賓四先生赴穗講學。

四月四日,與二妹及錢先生同赴上海。五日,與二妹赴杭,訪牟宗三。七日,與錢先生同乘金剛輪赴粵。十一日,抵廣州。

六月七日夜,與二妹及錢先生乘船抵港。

唐先生的年譜提供了更準確的時間,二月下旬接到華僑大學邀請,四月四日離開無錫、前往上海。

結合《師友雜憶》及《唐君毅先生年譜》便可確定,共軍渡江之前,錢賓四先生便已離開無錫。《師友雜憶》之中所載他與錢孫卿的對話,最晚也發生在 4 月 4 日之前,當時共軍尚未渡江,更無渡江佈告。

後世讀者看到《師友雜憶》的記載,又聯繫錢先生後半生的經歷,很難不生起好奇之心,想要探究清楚,到底是哪一篇共軍佈告讓錢先生感到「無絲毫開國氣象」,遂決定離錫暫避。

既然已經確定不是渡江佈告,那麼到底是哪一篇佈告呢?

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之毛澤東作品部分第四卷,錢先生與錢孫卿談論的更有可能是這幾篇文章。

具體是指哪些,似乎已經難以查考。不過上面這三篇確實寫得殺氣騰騰,讀者可以自己閱讀體會一番。真如錢先生說,沒有「開國氣象」。中國歷史傳統上,開國者都要大赦天下,而這些佈告滿篇都要「消滅乾淨」。

另外,「渡江佈告」這個說法很籠統,如果非要說它是指哪篇文章,那應該是指 1949 年 4 月 21 日的這篇《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也就是著名的「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當然,這篇文章也是殺氣騰騰。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90421.htm

錢先生看到共軍佈告之中的殺氣騰騰而決定離開無錫,但卻並不是直接離開中國大陸。他由無錫到上海,再由上海到廣州。最後離開中國大陸、前往香港,則是在廣州期間才做的決定。這是另一樁公案,本篇不再贅述。

相隔大半個世紀,回望錢先生當年的抉擇,不得不承認他的睿智和幸運,但也不宜過分誇大,以爲歷史學家一定就有什麼未卜先知的本領。別忘了,1949 年留在中國大陸、後來遭受政治運動迫害的歷史學家甚至歷史大師也不在少數。


最后修改于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