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ine if … 中文版譯者後記

按:Imagine if … 是 Sir Ken Robinson(羅賓遜爵士)的遺作。我和詩霖於 2021 年將其翻譯成爲簡體中文版,中文版書名《羅賓遜談教育的使命》,2022 年 5 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是我們爲這本書所寫的譯者後記。點擊這個鏈接可以購買本書。

如果你也是 TED 大會的忠實觀眾,肯定不會不知道肯・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吧。沒錯,就是那位最受歡迎的演講人。他 2006 年在 TED 的演講《學校扼殺創造力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視頻訖今已經翻譯成六十多種文字,超過七千萬次播放。可能讀者之中也有不少人像我們一樣,是看著他的演講「長大」的。

事實上,在走上 TED 講臺為大眾所知之前,他早就是一位倍受尊敬並且頗有影響的老師和教育家。1980 年,剛滿 30 歲的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探索戲劇與教育》。1982 年至 1985 年,他擔任「藝術走進校園」項目負責人,這個項目有超過 2000 名教師、藝術家和管理人員參與,倡導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發展藝術教育。英國「二戰」之後最重要的教育法案《1988 年教育改革法令》就受到過這個倡導項目的影響。

從 1989 年開始,他在英國華威大學擔任教授。這期間,他還主持過一個國家級的教育委員會,並在 1999 年的委員會報告之中呼籲:建立一個以創意文化為重點的國家教育戰略。他認為現有的公共教育體系建立在工業革命的需求基礎上,只會優先考慮那些在工作場所「有用」的學科——比如數學和科學,而輕視那些「沒什麼用」的學科——比如文學、音樂和舞蹈。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與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時代很不相同,因此需要新的教育思想和範式。很明顯,他對教育現狀痛心疾首,希望能夠從國家政策層面有所改變。

時間線再往後移動,就到了大家熟悉的 2006 年 TED 演講。

我們在此不厭其煩地向讀者介紹羅賓遜爵士的經歷和成就,不是為了說明他是一個多麼厲害的人——雖然他真的很厲害,而是想提醒大家:你捧在手上的這本書,雖然篇幅短小,卻是羅賓遜爵士畢生的心血所在,凝聚了他幾十年的思考與實踐。

然而這樣一位熱情洋溢、關心人類命運的智者,卻在 2020 年夏天因為癌症不幸去世。是的,你捧在手上的這本書,是羅賓遜爵士的遺作。

2020 年夏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本書的兩位譯者正在一個赤道小城避疫。有一天突然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肯・羅賓遜爵士因為癌症去世,享年 70 歲。」登時心裡一震:「什麼?不可能吧?」雖然我們早就瞭解羅賓遜爵士的經歷、著作和主張,但此前好像從未關心過他的身體狀況,總覺得他還年富力強,還可以到處演講,還能影響更多人一起來改變教育。他怎麼就突然去世了呢?因此,在那個充滿緊張、混亂和恐慌的夏天傳來他去世的消息之時,我們心中的失落與難過比平常更為強烈——在這種艱難的時刻,我們又失去一位關心人類命運的智者。從那時起,我們就想,能夠做點什麼來紀念他?

2021 年夏天,我們在法國的學習和生活暫時安頓下來,就收到湛廬文化的編輯方妍女士發來的郵件,向我們推薦這本書的英文原著 Imagine if. 快速瞭解書中內容之後,我們馬上就決定開始翻譯。作為看著羅賓遜爵士的演講「長大」的人,能夠把他的遺作介紹給中國讀者,我們與有榮焉。

本書的兩位譯者詩霖和陳堃,關注教育和教育變革超過十年,親身參與和倡導過多個教育項目,也曾創辦自己的教育機構。這些年來,我們接觸過許多老師和家長,發現在談論教育這個永恆不衰的話題時,很多人更關注眼前的具體事務,比如考試成績、課外培訓、教學大綱、課程設計等等,而沒有從更廣闊更久遠的時空和歷史去思考教育,「見樹不見林」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吧。

羅賓遜爵士這本書正是想帶著大家——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學生還是早已工作的自主學習者——去看看整片樹林。他向我們展示了一系列極其豐富多元的視角來思考教育,從人類起源到進化,從文明發展到科技進步,從腦科學到生物多樣性,從工業革命到再生農業,當然還討論了與教育有關的經濟社會因素,以及教育應當幫助學習者培養的核心能力等話題……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讀完原著的時候就感嘆:啊!這才是思考和討論教育應有的角度與高度。

現在是 2022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很多人認為我們的世界會被這次疫情劃分為「前疫情時代」和「後疫情時代」。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借用羅賓遜爵士在這本書中的話說——「世界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你準備好了嗎?希望我們翻譯的這本小書能夠把羅賓遜爵士的思想與智慧帶給大家,幫助大家在這個鉅變的時代裡更清醒、更智慧地思考教育與未來,並積極行動起來。

最後,感謝羅賓遜爵士的令愛凱特・羅賓遜女士,如果沒有她的編輯整理,就不會有這本書出版。感謝湛廬文化的編輯方妍女士,如果沒有她的專業與耐心,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也不會如此順利地面世。感謝我們的朋友 Chloe Poon 小姐,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多次與她討論,收穫許多寶貴意見。

關於這本書的翻譯分工。由於兩位譯者都是全職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有限。因此,雖然這本書的篇幅不長,但還是由兩人分工合作完成。其中前言以及第一、二、四、六章由陳堃翻譯,第三、五、七、八章和後記由詩霖翻譯,陳堃還完成了整本書的校對。特別值得說明的是,詩霖對於書中提及的生物現象、科學實驗逐一做了詳細考證。儘管如此,我們呈上這冊中文譯本的時候仍然誠惶誠恐,擔心由於自己的才疏學淺,既愧對作者的苦心,也有負讀者期待。因此,祈請讀者諸君不吝指正,歡迎與我們聯繫 tansunit.com@gmail.com

詩霖暨陳堃 於法國巴黎

2022 年 2 月


最后修改于 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