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談人生》,高志凱翻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 年第 1 版。
英文原作: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這本書由愛因斯坦的助手 H. Dukas 女士和 B. Hoffmann 整理編輯,向世人展示愛因斯坦在「科學家」這一身份之外的許多其他面向,讀起來輕鬆有趣。
愛因斯坦智慧通達,妙語連珠,忍不住摘錄若干警句,記錄於此。
一、1932 年 9 月 19 日,愛因斯坦給比利時王后的一封回信:
作爲一個人,人所具備的智力僅夠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地欠缺。如果這種謙卑精神能爲世人所共有,那麼人類活動的世界就會更加具有吸力力了。
二、1951 年,愛因斯坦給加利福尼亞的一位大學生回信:
如果一個人不必靠從事科學研究爲維持生計,那麼科學研究才是絕妙的工作。一個人用來維持生計的工作應該是他確信自己有能力從事的工作。只有在我們不對其他人負有責任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在科學事業中找到樂趣。
三、1953 年 7 月 28 日,愛因斯坦給一位印度人回信,這位印度人一貧如洗,但希望餘生致力於物理和數學研究: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同胞們辛勤勞動所創造的,我們應該誠實地回報他們的勞動。我們不僅應該從事一些能使自己滿意的工作,而且還應從事公認能爲他們服務的工作……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工作上,把餘下的時間用於研究。這樣你即使得不到繆斯女神的恩賜,起碼也能度過正常而和諧的一生。
四、1933 年 12 月,愛因斯坦向一份大學一年級學生的雜誌回信:
千萬別把學習視爲義務,而應該把學習視爲一種值得羨慕的機會,它能使你們瞭解精神領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但能使你們自己歡樂無比,而且還能使你們將來爲之工作的社會受益匪淺。
五、1932 年,愛因斯坦給某人或機構的一封回信:
不要因爲多少世紀以來在你們的國土上誕生過一些偉人就自鳴得意,那不是你們的功勞。還是思考一下,你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你們是怎樣遵循他們的教導的吧!
六、1946 年,愛因斯坦寫給朋友尤利斯伯格的一封信中說:
我認爲今天人們的倫理道德之所以淪喪到如此令人恐懼的地步,主要是因爲我們的生活的機械化和非人性化,這是科學技術思想發展的一個災難性的副產品。真是罪孽!我找不到任何辦法能夠對付這個災難性的弊病。
七、1933 年,愛因斯坦寫給慕尼黑一位悲觀絕望的音樂家的回信:
不要讀報,找幾個同你有共同思想的朋友,讀一些早期大作家如康德、歌德、萊辛等人的著作,再讀一些其他民族的古典作品,欣賞慕尼黑郊外的自然風光。不管什麼時候都得把自己看成是在火星上生活,周圍全是一羣怪物。對這些怪物的任何行動都不要產生任何濃厚的興趣。同一些動物交交朋友。這樣你就會重新歡樂起來,再也不會有什麼東西煩擾你了。
八、1950 年 12 月 3 日,愛因斯坦給一位 19 歲大學生的回信:
我們都認爲,一個人活着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滿足所有人的慾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認,在這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裡,開明的古代希臘人和古代東方賢哲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我們現成的學校和大學。
九、1957 年 3 月 27 日,愛因斯坦用英文給一個人的回信:
你所讀到的那篇有關我的宗教信仰的文章當然是個謊言,有人故意地不斷重複散佈這個謊言。我不相信什麼人格化的上帝,我從不否認這一點,而一向說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麼稱得上宗教性的東西,那就是一種對迄今爲止我們的科學所能揭示的世界的結構的無限敬畏。
十、1937 年 9 月,愛因斯坦給某人或機構的一封回信:
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並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在我看來,釋迦牟尼、摩西和耶穌對人類所作的貢獻遠遠超過那些聰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如果人類要保持自己的尊嚴,要維護生存的安全以及生活的樂趣,那就應該竭盡全力地保衛這些聖人所給予我們的一切,並使之發揚光大。
最後,我想針對所摘錄的第十條(也就是最後一條)多說幾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源頭是英文還是中文,總之有一種流傳頗廣的假消息聲稱,在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這本書當中,愛因斯坦對佛教讚賞有加。他們還杜撰了所謂愛因斯坦的話,我這裡只引用其中一小部分:「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只有佛教才能符合這些條件。」
而實際上,整本書裡根本沒有這麼一句話。《愛因斯坦談人生》這本書裡,只有第 61 頁(英文版第 70 頁)提及佛陀,就是以上摘錄第十條的那段話。他在提及佛陀的時候,是與摩西和耶穌並舉,並未特別指出佛教如何如何優秀。
佛教界一向喜歡依傍科學(包括科學家)來證明佛教之偉大,這種現象非常有趣,可惜其中頗多誤會,讀者與信衆不可不察。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