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很閒,翻開一本比較輕鬆的書。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François Taddei.
他是我目前正在就讀的 Learning Planet Institute 的聯合創始人,一位遺傳生物學家,曾經擔任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學術負責人。關於他這個人的經歷和他創辦我們研究所的故事,以後我會找機會再介紹。今天只是分享他在書中講到法國公立教育的一個側面,因為我讀到這兩個故事的時候,既感到好笑,又感到遺憾。
以下內容,直接譯自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的第二章,我加了幾句簡短的譯注。
【引用開始】
工程師試圖尋找正確的答案,而研究員則努力尋找正確的問題。工程師遭遇錯誤的時候會哀嘆,而研究員則很喜歡遇到錯誤。只要遇到新的問題,就意味着有新的可能性,有新的知識領域等着去探索。
可惜,在法國的教育系統當中,並不歡迎大家提問或者學習如何提問。我想分享兩個小事例來說明一下。
我兒子就讀的幼兒園,正是我小時候讀過的那所幼兒園。我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回到了自己長大的地方。我當年在那個幼兒園的時候,不能在藝術課上面很好地使用剪刀,因此不能很好地開始寫字練習,這導致我留級一年。而當我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竟然在那裡遇到了和我同樣的問題!我小時候,學校老師讓我媽媽為此傷透腦筋,以至於她認爲必須要給我報一些藝術和手工類的課外班,好讓我能夠熟練使用鉛筆和畫筆。(譯注:作者出生於 1967 年,他的兒子大概出生於 1998 年左右。)
沒想到,三十年之後,我以家長的身份回到這所幼兒園,竟然又面臨同樣的問題。我試圖淡化這件事的重要性。畢竟,我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並沒有因為幼兒園時期的藝術和手工課而遇到什麼困難。兒子的幼兒園老師問我:「你後來的求學生涯當中,沒有因此而遇到困難和挫折嗎?」我沒敢向她透露的是,在工程師學校的考試當中並沒有使用剪刀這樣的內容。我又一次看到,當我們偏離所謂「規範」的時候,就會很快被人污名化。(譯注:作者本科就讀於法國最精英的綜合理工學院 Polytechnique.)
我兒子 6 歲的時候,新學年開始不久,我參加那個學年的第一次家長會。他的老師告訴我說:「他是個好孩子,但是他愛問問題。」作為一名研究員,我認為提問是一種寶貴財富,甚至是最重要的財富。所以我當時很不喜歡老師說的「但是」這個詞語。——為什麼,就因為我兒子愛問問題,就讓他在老師眼中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好?我難以理解。(譯注:當時,作者已經是 Inserm 的研究員。)
我問老師:「是因為他問了一些無關的問題嗎?」
老師說:「不,不,他問的問題都與課程有關。」
我又問:「那,是不是他在課堂上面分心,與其他同學討論這些問題?」
老師說:「不,他都是直接問我的。」
我很疑惑:「好吧。那,這有什麼問題嗎?」
老師說:「呃……他就是愛問問題。」
當時,我告訴這位老師「疑問」的價值何在。也許,我兒子的問題扯得太遠了。也許,老師不高興被我兒子打斷。我溫柔地建議兒子,把他的問題留在心裡,放學回家之後與我討論。我試圖說服自己,他很喜歡自己的學校,他在那裡還挺有成就感的。
但是,這個小插曲以及其他一些小插曲,讓我意識到:任何的系統,只要它把「問問題」當作是個問題來處理,這樣的系統是有多麼的荒謬!問問題,才是答案本身! 【引用結束】
對了,這本書原文是法語,後來有了英語版本,暫時沒有中文版,我讀的是它的英語版本,在這裡可以免費下載。這是作者自己提供的下載,不是盜版,請放心使用。
最后修改于 20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