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話瑞吉歐・艾米利亞》這本書的一些注意事項

〇、緣起

我不是瑞吉歐老師,也不是研究者。頂多算是愛好者、閱讀者,以及參與創辦過一家受瑞吉歐理念影響的兒童教育機構。我之所以斗膽來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基於過去兩年的一些觀察和經歷。

從 2019 年起,由於詩霖做過幾次關於瑞吉歐教育的演講和分享,使得她在關心這個話題的老師和家長羣體之中小有名氣,經常有人找她請教有關瑞吉歐教育的問題,甚至請她開書單。她經常會與我分享這些人提出的問題,以及她的回答。

關於瑞吉歐教育,中文世界的書籍和資料本來就不多,《對話瑞吉歐・艾米利亞》是其中非常重要、必須要讀的一本。《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可能更有名一些,但《兒童》是由美國人寫的,而《對話》是由意大利瑞吉歐當地的老師寫的,我認為《對話》更能體現瑞吉歐教育原來的面貌。

2020 年夏天,正當疫情肆虐的時候,我們組織過一次線上共讀《對話瑞吉歐》的讀書會,參加者主要是中國各地的老師。2021 年夏天,從一門線上養育課程當中,自然生長出一個線上共讀《對話瑞吉歐》的讀書會,參加者主要是年輕家長,我參加了其中大部分的討論。

以上提及的問題、回答、讀書會詳情,不是我在此處討論的重點,我只想簡單分享一下我觀察:很多人感到閱讀這本書很難,始終難以把握它的思想。

本文試圖羅列幾條注意事項,幫助讀者——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更好地把握這本書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卻又很關鍵的思想。

一、中文翻譯

以上提及的兩次線上讀書會,我們都在閱讀的時候發現一些翻譯問題。不過,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翻譯錯誤」並不多,雖然也有一些。比如第 6 章第 59 頁第二段,「人們的命運」就是錯譯,正確的應該是「人的密度」。

我所指的翻譯問題,主要是指許多語句非常的「歐化中文」,不太容易理解。我們當時的解決方法是,同時拿着中文、英文兩個版本讀,以中文版為主,發現難以理解或者明顯有誤的地方,就翻出英文版來對照確認,並把翻譯錯誤記錄下來。但是,這樣的翻譯問題,還只是各種注意事項當中最初級、最容易解決的一個。

二、文章風格

這本書是卡麗娜・里納爾迪的著述、演講和訪談錄,其中有許多篇內容是演講稿或者採訪對話。它們不同於一般著述文章的是,論述的行文結構相對不那麼「系統」,而是相對比較鬆散和片段,這對於讀者、尤其是隔着年代隔着空間以及語言文化的讀者來說,無疑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

我認識的幾位朋友,都把這本書讀過許多遍,然後他們發現,原來某一章某一處,可以與另一章另一處的內容互相參詳,才更容易理解。如果只讀一遍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發現。這讓我想起,讀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之時,他總是會在一些重要章節專門指出:此處應與某一章某一節互相參照,才能體會到什麼什麼。而我總會在那裡標出相關篇章的頁碼,以便日後隨時查閱。

三、詞彙闡釋

意大利瑞吉歐教育的老師們重新定義和闡釋了許多常用詞語,而且把這種闡釋之後的詞語應用在他們的日常語言,當然也包括這本《對話瑞吉歐》。哈哈!如果你稍微瞭解一點瑞吉歐教育,你一定知道:他們是那麼提倡和擅長「闡釋」與「建構」。

比如「紀錄」「評價」「對話」「研究」「研究者」等詞語,都是這本書當中非常核心的概念,但如果讀者只按照字面意思或者常用意思去理解,恐怕就會誤讀(至少是錯過)一些東西。

關於這一點,我的朋友 Chloe 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以「理論」和「研究」兩個詞為例,討論《對話瑞吉歐》當中的詞彙重新定義問題。點擊這裡可以讀到她的文章:《读书随笔 | Theory and Research:我们对“理论”和“研究”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她認為,作者重新定義了某些詞語,與讀者原有的、慣常的認知不同,「这不是一场作者和读者谁急着去说服谁的博弈,而是一场与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对话,需要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作者的想法。」而這恰恰就與瑞吉歐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傾聽」不謀而合。

四、望文生義

這本書裡有許多詞語,對於中國讀者來說,看上去似曾相識,但可能大部分人的理解都不準確——這一點,從我在本文開頭所說的觀察與經歷當中得到驗證。許多詞語,我們日常好像也會用它,大家也都好像明白它的意思,但是仔細讀這本書就可能發現:如果按照原來所知的那種意思去想,好像就無法理解《對話瑞吉歐》想表達什麼。

比如,《序言》第 3 頁第一段說:「學校,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價值是,一個進行倫理性和政治性實踐活動的公共場所。」請問,你怎麼理解這裡所說的「政治性」?

再比如,第 15 章第 164 頁倒數第二段說:「由於十九世紀末期,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婦女也越來越意識到她們自己的權利,婦女的權利。」請問,你怎麼理解這裡所說的「社會主義」以及「權利」?

以上這幾個詞語,好像我們在中國也經常見到,但我們在中國談論它們的時候,指的是什麼呢?而《對話瑞吉歐》這本書裡提到它們的時候,指的又是什麼呢?與我們日常所說、所理解的一樣嗎?

五、社會歷史

事實上,要理解我在第四點舉出的那幾個例子,以及理解本書當中許許多多的類似表述,就需要理解瑞吉歐教育誕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環境。很遺憾的,很多人——包括老師——都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甚至缺少這樣的能力。很多人一談起「歷史」,就覺得那是很嚴肅、很沉重的話題,避之唯恐不及。在書中看到相關論述的時候,也都是快速跳過。好像,歷史與教育無關?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種教育主張和思想,它是由一個人或者一羣人,在人類歷史的某個年代、某個階段提出的。那麼,這種主張和思想,就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可能是空中樓閣,而肯定是與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有關的。相隔數十年,我們再去閱讀和學習這些主張與思想,如果不能瞭解和把握它誕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環境,而只把它當作一種抽象的概念去理解,那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它呢?

比如《對話瑞吉歐》一書當中,尤其是《序言》和第 15 章,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話,卻經常被中國讀者忽略。我在此引用兩段:

瑞吉歐幼兒教育不僅展現了兒童的各種潛力,它也為在後共產主義世界裡復興民主實踐和激進主義政治指出了一些方向。(《序言》第 8 頁)

這些由婦女組建的學校,幫助人們打破了學校和宗教間歷史性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聯繫,那就是,學校必須是一個宗教性的機構……(第 15 章第 166 頁)

在 2020 年和 2021 年的兩次線上讀書會當中,我花了許多時間去梳理瑞吉歐教育誕生和發展的歷史,並且用一兩個小時給大家講明白那段社會歷史環境是怎麼回事。

單單是從《對話瑞吉歐》這本書裡,我們只能看到非常簡單的描述,畢竟作者演講或者撰稿的時候,不是以中國讀者作為對象,她也沒有想到我們這羣讀者不熟悉意大利歷史,甚至不熟悉「社會主義」——雖然我們都以為自己熟悉它。

關於社會歷史部分,詩霖在 2019 年的一次線上分享之中曾經梳理過。現在看來,那部分內容仍然有待完善,不過我還是願意把當時的演講文稿分享在此,供有心的讀者按圖索驥。

  • 瑞吉歐 | Reggio Emilia approach 的歷史和兒童觀的形成(1)

  • 瑞吉歐 | Reggio Emilia approach 的歷史和兒童觀的形成(2)

  • 瑞吉歐 | Reggio Emilia approach 的歷史和兒童觀的形成(3)(問答)

六、公民常識

要理解瑞吉歐教育所說的「社會主義」,不光需要瞭解歷史,還需要有公民常識。關於什麼是公民、什麼是參與、什麼是社區、什麼是權利、什麼是抗爭的基本常識。在我接觸過的中國讀者當中,公民常識這一點是大家最難理解、最難體會的。而在我看來,如果不能理解(且不說體會)瑞吉歐教育當中濃厚的公民精神,那就完全沒有理解瑞吉歐教育的精華。大家可別忘了瑞吉歐教育的「兒童觀」表述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兒童是童年期的公民。

要理解這短短的九個字,首先就要理解什麼是「公民」啊。

我再多引用書中幾段話來說明。

對我們來說,瑞吉歐教育……為復興幼兒教育的文化和讓學校重新成為民主社會中至關重要的公共場所帶來了希望。(《序言》第 3 頁)

瑞吉歐的老師們……給每個兒童提供成為積極主動的公民的機會,以及在民主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可能。(《序言》第 10 頁)

我們需要學校為對話提供實際和公共的場所……我認為學校是一個多元化的概念。我很堅定地認為多元化是不可缺少的。(第 15 章第 193 頁)

類似的文字,幾乎在每一章都可以見到,它們都指向了「公民常識」。

最後

以上六點,是從我個人角度出發給出的一些閱讀注意事項。看上去,我只是告訴大家「那裡有危險,請你小心留意」,而並沒有告訴大家「如何應對危險」。實際上,善於學習的人,能夠從以上文字當中發現許多關鍵詞和線索,由此開始思考也罷、閱讀也好。總之,如果他想讀懂這本書,一定會去做更多功課,補更多常識。當然啦,這需要好奇心,需要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這篇文章的配圖,我特意選擇了 Reggio Emilia 市的城市廣場。城市廣場對於傳統的歐洲城市來說非常重要,它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用於社區集會——而這,也正是瑞吉歐學校的內涵:一個進行倫理性和政治性實踐活動的公共場所。


最后修改于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