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電腦打字二十年,我用過的那些輸入法

看到有人分享一篇來自知乎的文章:《五筆輸入法效率那麼高,為什麼卻敗給拼音輸入?

我很認同這篇文章裡所說的原因:五筆輸入法的練習成本太高!

正好借此分享一下我從小到大使用過的輸入法及相關軟件。這裡要先區分兩個概念,「輸入法」與「輸入法軟件」,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比如「拼音輸入法」「五筆輸入法」「筆畫輸入法」,這是輸入法。不同輸入法背後是不同的原理,拼音輸入法基於漢語讀音和漢語拼音,五筆輸入法基於某種原則的漢字字型拆分,筆畫輸入法則又是另一種拆分原則(橫豎撇捺折)。

而輸入法軟件,則是指某一種輸入法在電腦和手機上面的具體實現,它是一種軟件,比如單單是「拼音輸入法」這一種輸入法,就有許許多多的軟件在做類似的事,大家經常使用的就包括搜狗拼音輸入法、微軟拼音輸入法、谷歌拼音輸入法等等,它們是不同的軟件,但它們都是拼音輸入法。

好啦,說清楚定義,我開始講自己的經歷。

正文開始之前,先說一組數字:

我熟練使用的輸入法有三種,現在正在學習第四種。

一、五筆輸入法

這是一種基於漢字字型的輸入法。

在我 12 歲左右的時候,我媽媽開始讓我學習電腦打字。因為她當時剛剛學完五筆輸入法不久,我自然就被要求學習五筆,這是我人生當中接觸和學習的第一種輸入法。其實我的拼音水平很好,12 歲也早就已經熟練使用拼音,但是當時我自己根本不懂什麼電腦輸入法這些東西,看到新鮮東西就學嘍。

五筆輸入法,最基本的是要記住每個鍵位對應的筆劃,比如「一」「王」「龶」「五」都屬於 G 這個鍵。它有一長串的「口訣」來幫助背誦記憶,比如「王旁青頭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等等。有啥道理嗎?好像有點道理,但又與我們熟悉的漢字部首和結構不完全相同。所以,相當於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漢字拆分和組合方法。12 歲的時候,完全不覺得這是什麼難事,還覺得很好玩呢,只用很短時間就學完口訣。

以上這只是學習五筆輸入法的第一個臺階,後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也就是本文開頭那篇文章裡所說的,不斷練習。

試想一下,大家在學校都已經學過拼音,而且大部分人的拼音水平都還可以,你只需要在電腦上面把你熟悉的拼音打出來,就能找到對應的字,也就是說,在學習拼音輸入法的時候,你只需要記住 b p m f 分別在鍵盤的什麼位置就行,不需要再掌握新的技能。

但是五筆輸入法不同,正如我上文所說,它對漢字的拆分和組合方法,與我們寫字、查字典時候的邏輯並不完全一樣,它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學習五筆輸入法的人,不光要知道 a b c d 的位置,還要記住每個鍵位上面對應的漢字部件,還要掌握這些結構如何組合……

所謂練習,就是在日復一日的打字過程當中,去熟悉(包括試錯與檢驗)每個鍵位對應的漢字部件,以及這些部件的組合方式。不過當時正在讀中學,不可能每天有那麼長的時間坐在電腦前練習打字,那麼我就只能在腦子裡學習拆字、組字。

我當時學習五筆輸入法已經走火入魔到什麼程度呢?我清楚得記得,直到 15 歲,我看見各種地方的漢字的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在大腦裡拆解那個字,比如「魔」這個字,對應到五筆的編碼是 yssc, 分別對應「广木木厶」這幾個漢字部件。不知這樣在腦子裡拆了多少字之後,再加上高中期間住校,有了更多時間去逛網吧,打字的機會也多起來,我終於算是掌握了五筆輸入法。所謂掌握,是說真的可以打字如飛。

直到現在,距離我最初學習五筆輸入法已經過去 20 年,五筆輸入法仍然是我每天在電腦上面使用最多的輸入法,比如這篇文章就是用五筆輸入法寫完的。這 20 年當中,換過許多個五筆輸入法軟件,還有印象的包括:

  • Windows 2000 和 Windows XP 系統自帶的五筆輸入法,字庫極小,幾乎無法輸入詞語。只用過很短時間就放棄了。

  • 極點五筆輸入法,這是我在 Windows 系統當中使用時間相當長的一款輸入法,乾淨好用,現在好像還在更新維護。

  • RIME / 中州韻輸入法引擎。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輸入法,它是一個輸入法平臺,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導入任何一種輸入法的字庫。而且,它可以用在任何電腦操作系統當中。我現在在電腦上面就使用它。配置略麻煩,但真的很好用,鄭重推薦。

二、拼音輸入法

這是基於漢字讀音的輸入法,使用人數最多吧。

從 12 歲開始到大概 22 歲甚至 24 歲,我一直使用五筆輸入法,直到智能手機出現,我不得不在手機上使用拼音輸入法。

拼音輸入法的使用體驗是這樣的:在電腦上,可以使用 QWERTY 鍵盤來輸入,快速方便;在智能手機上,屏幕很小,使用 QWERTY 鍵盤就不方便,於是改用九宮格鍵盤,一個鍵位對應到三四個拼音字母,也還算方便。

但是五筆輸入法不同,它的一個鍵位(一個字母)就對應着 N 個漢字部件,如果使用九宮格,把三四個字母放在一個鍵上,就會導致一個鍵承載非常多的漢字部件,最終無法正常打字。因此,九宮格鍵盤能夠應用於拼音輸入法,卻不能應用於五筆輸入法。

但是,智能手機的屏幕小,而且幾乎都是觸摸屏——曾經有少數智能手機使用實體鍵盤,我為了使用五筆輸入,真的用過一段時間那樣的手機——就導致在手機上面使用五筆輸入法變得非常困難,誤觸的概率非常高。

這種情況下,大概在 2013 年左右,我不得不開始在手機上使用拼音輸入法。一開始很不習慣,雖然我很熟悉拼音,但我並不熟悉用它打字。好在,拼音輸入法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適應。現在我在手機上面打字,拼音輸入法仍然是主要輸入法之一。

我接觸拼音輸入法很晚,而且我在電腦上面不需要用拼音,所以只在手機上面使用。這麼多年,我只用一款拼音輸入法:Google 拼音輸入法。雖然它已經很久沒有更新,但對於我的日常使用來說也夠用了。

對了,因為拼音輸入法不是我使用最多的,所以我直到現在都在用「全拼」模式,對於許多人稱道的「雙拼」輸入,我甚至都沒有花時間去瞭解過。

三、注音符號輸入法

這是另一種基於漢字讀音的輸入法。

注音符號這個東西,在中國大陸恐怕已經沒有幾個人在用它,甚至就連研究漢語漢字的人都很少用它,但它在香港、臺灣等地仍然是很主流的輸入法。

簡單說,注音符號是 1912 年由當時的教育部制訂的漢字注音方案——漢語拼音也是一種漢字注音方案。注音符號選擇一些簡易漢字(如上圖所示),每個字代表一個發音,比如「尸」字就代表聲母 sh ——看上去是不是好簡單?再用這些漢字組合出更多的發音。所以「中」這個字對應的注音符號就是 ㄓㄨㄥ, 這三個字符對應的漢語拼音分別是:zh, u, eng.

其實,注音符號的「拼讀」原理與我們習慣的漢語拼音一樣,都是分出聲母韻母,再把它們結合。只是,漢語拼音是 1950 年代制訂、使用拉丁字母拼寫;而注音符號是 1912 年制訂、使用漢字拼寫。臺灣一直沿用注音符號至今,是小學階段就要學會的基本技能,臺灣的字典也都使用注音符號標音——最近這些年的字典,有些開始使用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兩種標記。

既然它也只是一種基於漢字讀音的輸入法,既然我已經在使用拼音輸入法了,為何還要去學習注音符號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堅持使用傳統漢字(也就是大家所謂的「繁體字」,但我不認同「繁體字」這個名稱),所以我需要一種能夠準確、高效輸入傳統漢字的輸入法。以上所說的五筆輸入法、拼音輸入法以及相對應的軟件,雖然逐漸開始提供「自動簡繁轉換」功能,但許多轉換都是錯的。比如把「皇后」寫成「皇後」,把「干預」寫成「乾預」,這都是完全錯誤的寫法。

因此,我不希望使用這種所謂的自動簡繁轉換工具,而是希望能夠直接輸入傳統漢字。那麼,臺灣人廣泛使用的輸入法,就成為我的必然選擇。

臺灣人使用的輸入法之中,既有注音符號這種基於漢字讀音的,也有倉頡輸入法那樣基於漢字字型的。但是倉頡輸入法的學習成本遠遠高於注音符號(總體上,字型輸入法的學習成本都很高),所以我當時就選擇了注音符號輸入法。

還有一個讓我學習注音符號輸入法的助緣。2018 年到 2019 年間,我在一所體制外學校工作,這是臺灣人創辦的一所學校,堅持教授傳統漢字、學習注音符號。剛到那裡工作的時候,因為要教學生和幾位同事學習注音符號,我自己先花了一週時間,快速學習掌握了注音符號。

我當時是這樣學習的:打開維基百科上面「注音符號」這個詞條,其中有一張非常詳細的表格,介紹每一個符號的寫法、讀音、來源。但其中也有一些信息缺失,或者使我存疑。我又拿了董蓮池所著《說文部首形義新證》對照——注音符號幾乎都來自《說文解字》的部首。最後根據維基百科和《說文部首形義新證》,我寫了一份《注音符號來源及學習指南》。

至此,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注音符號。剩下的事情,就是不斷練習,熟悉注音符號輸入法的鍵盤佈局。——它和拼音輸入法的佈局完全不同,比如 b p m f 這幾個聲母對應的電腦鍵盤位置分別是:1, q, a, z.

我在電腦上很少使用注音符號輸入法,主要是在智能手機上使用。我使用的軟件是 Google Keyboard, 安裝完成之後,在設置當中激活注音符號輸入法即可。它的詞庫非常強大,尤其是漢語當中的很多成語、俗語、雅語,大都能夠直接輸入。不過據我所知,國產安卓手機的應用商店似乎無法找到 Google Keyboard 這個 APP.

對了,如果你需要使用「簡繁轉換」,推薦 OpenCC 這個網站。這是我目前所知道的、轉換準確率最高的一個工具了。當然,它也無法 100% 準確轉換,終極解決方案,還是自己好好學習傳統漢字。它的網址是:https://opencc.byvoid.com/

四、倉頡輸入法

這是另一種基於漢字字型的輸入法。

如果只是輸入常用字,以上三種輸入法確實就夠了。但是想要輸入一些生僻字呢?就不行啦。我為啥需要輸入生僻字?這要說到我最近開始做的一件事。

「古籍數字化」一直是電腦科技領域一個重要課題,具體到漢字古籍數字化,不光是要把古籍掃描變成圖片、放在網上供人瀏覽,還要更進一步,把這些掃描圖片當中的漢字全部變成能夠複製、編輯、檢索的字。注意,圖片當中的文字是無法複製、編輯、檢索的。

在這個過程中,就面臨一個難題:古籍當中的許多字,在電腦上面根本就沒有。比如 [土翰] 這個字(這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部首是土),它在電腦世界裡面沒有自己的身份(唯一編碼),因此當我們在古籍當中見到這個字,想讓它在電腦屏幕顯示的時候,它就無法正常顯示。如果你看過在線文字版的古籍,可能會經常看到一些方框(像這樣:囗囗囗),那是因為,那個字在電腦上面無法顯示。這和你有沒有安裝什麼「字體」無關。一個漢字,要在電腦上面正常顯示,它首先要獲得一個身份,有了這個身份,才會有人為它製作「字體」。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正在參與一個線上志願項目,把中國古籍當中這些沒有「數字編碼」的字全部找出來,提交給相關的國際組織,請求為這些生僻的漢字編碼。幾年之後,這些字就有可能會獲得編碼,這才有可能在電腦、手機上面正常顯示。

我最近也開始在業餘時間參與這個項目,因此就需要經常輸入一些生僻字。有些生僻字已經有了數字編碼,只是普通輸入法的詞庫之中沒有收錄它們,因為它們實在太過於生僻。因此我就需要用到更強大的倉頡輸入法,它可能是現在詞庫最大的一種漢字輸入法了吧。

倉頡輸入法的鍵盤佈局(如上圖),與以上介紹過的五筆輸入法、拼音輸入法、注音符號輸入法又都不同。比如 A B C D E F G 這幾個鍵,對應到倉頡輸入法分別是「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字。

我才剛剛開始學習倉頡輸入法,使用的輸入法軟件,仍然是我在上文提到過的 RIME / 中州韻輸入法引擎。再說一遍,它不是一個單一的輸入法軟件,它是一個平臺,用戶可以加載任何一種常見的(甚至不常見的)詞庫。這是我目前唯一推薦的一種在電腦上使用的漢字輸入法軟件。

五、小結

過去這二十年多間,因為不同的機緣和需求,我先後學習了三四種不同的漢字輸入法,嘗試過無數種輸入法軟件。這個過程中,也順便探索了相關的漢字話題,比如漢字注音方案、計算機時代的漢字等等。最有趣的是,因為不同輸入法的原理不同、鍵盤佈局不同,使得我有了幾種不同的漢字思維和肌肉記憶,這也增加了我對漢字更多角度的瞭解。


最后修改于 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