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講座網竟已走過七年。堅持七年,已屬不易,更何況還越來越好。而我也將為人父,遠看著講座網這個七歳的「孩子」,自覺是時候說再見了。今日正值講座網七週年,此時我心中想起的是《未央歌》「前奏曲」中這樣一段話:
在學生生活才結束不久的時候,那種又像詩篇又像論文似的日子所留的印象已經漸漸地黯淡下來了……為了一向珍視那真的、曾經有過的生活,我很想把每一片段在我心上所創作的全留下来,不讓他們一齊混進所謂分析過的生活經驗裡,而成了所謂錘煉過的思想。又為了過去的生活是那麼特殊,一面熱心地憧憬著本國先哲的思想學術,一面又注射著西方的文化,飽享著自由的讀書空氣,起居弦誦于美麗的昆明及淳厚古樸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現在記載時所採用的形式也是一樣特殊的。
我沒有鹿橋先生的生花妙筆,難以將那曾經有過的生活寫得動人心弦,只能努力把五老峰下和芙蓉湖畔的起居弦誦如實記錄,聊以懷念。
週五論壇
首先要說的是已經退出歷史的「週五論壇」,以及我在此結識的一眾好友。可以說,若無「週五論壇」,則無講座網。就算會有,也要晚好幾年才出現。畢竟,講座網並非一所學校、一個學生的「剛需」;畢竟,很多同水平的高校現在仍然沒有,誰又會說沒有講座網是個錯呢?
好在,廈大當時已有程波等人創辦的「週五論壇」,而我也由網絡認識了許銀海,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這與其說是巧合,毋寧說是我們準備了多年的相遇,後來認識「週五論壇」其他朋友也是如此。初入大學的我們對大學充満好奇與期待,每個人心中或隠或現都有一張「理想大學」的圖譜。我當時在漳州校區苦苦尋找一個能夠交流思想的平臺而不得,於是在 blog 撰文暢想這樣的平臺應如何如何運作,並把文章張貼到學校官方 BBS, 希望引起關注並覓得同好。
果然,銀海讀到我的文章,留言問我是否知道「週五論壇」,我答不知,於是我們在網上約好線下見面。二〇〇六年,豆瓣起步不久,沒有人人網,沒有微博微信,沒有智能手機,互聯網不如現在普及,人與人在網上認識並見面被稱為「見網友」,那可是很神祕的事呢!同一個校園裡的兩個人,固然有許多方式相識,但以這樣的方式認識,至今想來都覺得頗為傳奇。
我與銀海,一個法語學生,一個數學學生,因為都在思考和探索「理想大學」「理想人生」的課題,初次見面就有相見恨晚之感,在漳州校區圖書館的車庫裡聊了不知多久。後來當然還會經常見面,且一起「復興」了「週五論壇」並其做大,成為廈大當時最吸引人的思想交流平臺。「週五論壇」算是我們關於「理想大學」的第一步嘗試,兩年後一起創辦廈大講座網,則是關於「理想大學」的又一次嘗試。
開源軟件
我與銀海經常討論大學教育、自主學習和互聯網,那時我們都很勤奮的寫 blog, 記錄自己的想法並與人分享。我當時還參與了網絡公益項目「教育中文翻譯」,從中學習到許多關於 E-learning 的新潮理念,也開始接觸開源軟件。說起開源軟件,它也是講座網的大功臣。若無開源軟件,則無講座網。
講座網從二〇〇八年到現在一直使用的建站程序 WordPress 就是最著名的開源軟件之一。正因為 WordPress 開放源代碼,而且生逢互聯網時代,使得全世界有無數人為它貢獻智慧,也使得它有非常詳細的幫助文檔。這幫助我們兩個不怎麼懂得技術的人在短時間內搭建起最早的講座網網站,也幫助講座網日後多次功能升級。
我們經常泡在開源軟件社區,更加見識了互聯網的威力。正是借助互聯網,開源軟件才能夠真正意義上集合全世界的智慧,才有了如此快速的發展。同時我們也深受開源軟件社區那種合作、分享與自由氣氛的影響,於是二〇〇九年開始組建講座網團隊時,就特别在意團隊成員的互聯網意識和使用能力。講座網團隊不同於普通的學生社團,不是繳納會費就能隨便來玩的,而是要有一定的「公益意識」和「工作能力」。準確的講,我們是在招募工作團隊,而不是社團社員。
可以驕傲的說,僅我所認識者,講座網成員的互聯網意識和使用能力普遍比同輩要高。即便是現在,二〇一五年,許多大學生的互聯網意識和使用能力都非常糟糕,更不用說五六年前的狀況了。然而講座網作為一個由互聯網催生、由開源軟件驅動的項目,我們從一開始就緊跟互聯網步伐,並且一直沒有停下。如果招募到的成員熱情有餘而能力不足,我們就專門培訓,並為此撰寫工作手册和互聯網使用手册,還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內部有關互聯網培訓的傳統。
美的追求
由互聯網意識和使用能力培訓,逐漸發展出講座網內部更多主題交流,儼然「週五論壇」歸來。一開始只是分享和討論好書,後來乾脆辦起了講座。關於講座網是否要自己舉辦講座,的確有過爭論。我們希望「業務」簡單,模式簡單,不讓講座網的事影響團隊成員的學習。然而事不由人,「廈大講座信息網」這個名字在很長時間裡都被大家認為既發佈講座,也舉辦講座。為此,我們專門在各種場合澄清:我們只收集和發佈講座信息,本身並不舉辦任何講座。
如果除去最開始的幾次宣傳活動,第一次真正以講座網的名義舉辦講座是二〇〇九年十月底的週年慶。打破這一自我限制的理由是,平時可以不舉辦講座,但遇到週年慶這樣的日子,最好的慶祝方式不就是舉辦講座嗎?自此之後,週年慶講座也成了我們的一個傳統。幾年來,講座網不負眾望,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優質講座,也因此收獲了更多贊譽。只是,不知今年如何?
這幾年,我們眼看著整個社會氛圍變化,大學校園也不例外。學生活動日漸衰落凋零,多個校園沙龍停止運作,幾年前的光景竟然已經開始被人懷念和羨慕。講座網所舉辦的講座也開始遇到麻煩,不知讀書沙龍還能繼續嗎?有人問我怎麼辦,我說:無論如何,總還可以讀書吟詩吧!大學生嘛,既然 too young, too simple, 就要懂得 sometimes naive. 我們創辦「週五論壇」「廈大講座網」,不就是為了嘗試著搭建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嗎?既是理想,便會遭遇挫折,否則便不成其為理想。遭遇挫折時,正好學著辨清何者應該堅守,何者不妨妥協。從「週五論壇」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年,我們何曾停止過對大學可能性、人生可能性的思考與探索,我們何曾停止過對詩意生活的追求?至少在我心中,這些才是有幸生長在芙蓉園的應有之義。
假如有一天講座網消失了,我們坦然接受之餘,還能笑吟一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不也對得起在芙蓉湖畔所度過的日子了嗎?
二〇一五年十月廿七日凌晨,於南粤東江之畔
最后修改于 2015-10-27